DDW 2025丨杨毅辉医生团队4项研究成果入选其中一项荣获大会“优秀壁报”
栏目: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5-05-16

  2025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5月3日至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举办。会上,美国洛杉矶Cedars-Sinai医学中心杨毅辉医生分享了其团队的4项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酒精相关性及丙型肝炎等领域。其中,一项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ACLF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的研究荣获大会优秀壁报。本刊特此进行跟踪报道。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具有两个或以上器官衰竭的ACLF患者的短期死亡率(优秀壁报)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个病理复杂且短期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长期以来,死亡一直是ACLF治疗与研究领域里的痛点。本研究试图开发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去预测ICU中的具有两个或以上器官衰竭的ACLF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有效管理。

  研究利用MIMIC-IV数据库,分别依据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衰竭联盟(EASL-CLIF)和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NACSELD)的诊断标准,筛选出大约一千五百个具有两个或以上器官衰竭的ACLF患者。

  在NACSELD队列中,团队建立了最佳模型CatBoost ACLF(CBA)(AUC 0.87),在EASL-CLIF队列中,则是以Random Forest建立了最佳模型RFA(AUC 0.83)。这两个模型分别预测患者30天的死亡风险,并通过SHAP评分解释模型的特征重要性,并筛选出最重要的前12个特征对模型进行简化。

  简化后的CBA和RF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死亡情况显示出一致性。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传统的评分系统,包括MELD、MELD 3.0、MELD-Na和CLIF-C ACLF评分。同时模型对于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层效果也优于传统的器官衰竭数量分层。并且模型的稳定性在内部和外部队列中均得到了验证。

  总结,我们创建了一个准确且易于使用的在线工具,以帮助世界各地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利用我们的模型预测ACLF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常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MASLD患者风险评估的工具。然而,BMI作为一种简单的体重与身高比值,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分布,尤其是与代谢风险密切相关的腹部脂肪。不少研究显示,BMI定义的肥胖MASLD患者反而预后较佳(或者瘦型lean MASLD反而预后更差),这一现象被称为“肥胖生存悖论”。相比之下,腰围(WC)及其衍生指标,如腰臀比(WHR)、身体形态指数(BSI)和体重调整腰围指数(WWI),可更直接表征中心性肥胖,可能为MASLD的风险分层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

  美国洛杉矶Cedars-Sinai医学中心杨毅辉医生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婕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整合分析了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NHANES 2017-2020和NHANES Ⅲ)、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和中国开滦队列的不同地区和种族背景的MASLD人群队列,比较了BMI、腰围及多种腰围相关指标在预测全因死亡风险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NHANES 2017-2020队列中,腰围与肝脏硬度(LSM)和肝脏脂肪衰减(CAP)的相关性比BMI更强。接下来,团队进一步在NHANES Ⅲ 随访队列中发现与死亡风险升高显著且升幂相关的是腰围增加,而不是BMI。随后,研究者在来自不同地区和种族背景的MASLD患者中(例如中国开滦队列和英国生物样本库)探索并验证了几个与腰围相关的指标,如上述的WHR、BSI和WWI,并发现这些腰围相关指标的增加也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这表明“肥胖生存悖论”可能根本没有根据,就只是源于对肥胖的定义与评估不当,而非真实的生物学现象。值得关注的是,那些BMI较低但腰围相关指标升高的亚群,其死亡风险最高,提示了BMI“低估”了该类人群的真实风险。

  这些发现强调,BMI并非MASLD风险分级的最优工具,而腰围及其相关指标在MASLD人群中具有更强的预后预测能力。本研究打破了固有的“肥胖生存悖论”的概念,为MASLD风险评估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巴氯芬在酒精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全国性研究

  巴氯芬是目前唯一被治疗指南推荐用于酒精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药物,也是唯一在III期临床试验里既有效且安全的药物。然而,探究原本发表此数据的文章仅有42人接受了巴氯芬治疗。因此,杨毅辉医生研究团队对如此少量的安全数据是否能引申至广大病人族群提出了质疑,也开展了一项大数据研究来回答这个临床常见却待解之谜。

  研究纳入TriNetX数据库中2004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新诊断为代偿性酒精相关性肝硬化的成年人(年龄21-70岁),且在诊断后六个月内开始使用巴氯芬的患者;排除了存在失代偿期肝病、肝细胞癌(HCC)、既往肝移植史、恶性肿瘤、HIV感染、物质使用障碍或近期酒精相关性肝硬化相关试验指南中列出的任何其他疾病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考察巴氯芬使用与12个月随访期内酒精相关医疗就诊以及肝脏失代偿之间的关系。

  最终,在272,494例酒精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中,确定了444例符合条件的巴氯芬使用者和19,543例匹配的非使用者。经过PSM后,对56个特征进行了平衡处理,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关键实验室检测值、体格检查指标、共病以及常用于管理肝硬化和酒精使用障碍的药物。结果显示,在总体以及不同年龄和性别亚组中,巴氯芬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酒精相关医疗就诊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然而,巴氯芬使用与整体肝脏失代偿风险显著增加相关(HR=4.66,95%Cl:2.61-8.34)。这种风险增加在老年人(HR=3.87;95%CI:2.04-7.32)中尤为明显。受巴氯芬显著影响的肝脏失代偿具体表现包括肝性脑病(HR=4.14,95%Cl:1.56-10.99)和腹水(HR=5.43,95%C1:2.42-12.18)。

  在这项采用严格匹配方法的大型队列研究中,巴氯芬与肝脏失代偿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却未显示出显著疗效。这一发现驳斥了现有的治疗指南,除了提醒医生在为酒精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开具巴氯芬处方时应谨慎,也为酒精相关性肝硬化研究领域指出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

  当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尚未获批用于孕妇及3岁及以下儿童,这两个群体在丙型肝炎(HCV)治疗方面基本被忽视。近期一项荟萃分析显示,HCV的母婴传播率约为9%。为改善母婴的护理状况,实现有效的护理衔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确诊为HCV的孕妇在管理环节中存在的缺口。

  研究利用TriNetX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该数据库包含来自美国50个州约5800万有保险和无保险个体的数据。研究聚焦于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期间分娩、年龄在15 - 60岁之间的女性患者,且这些患者在妊娠期间被诊断为HCV,诊断依据为HCV RNA检测呈阳性或被确诊为HCV感染。研究估算了产后一年内DAAs处方的开具率以及与HCV相关的就诊率,相关就诊包括任何因HCV诊断而进行的住院、门诊、药房取药或诊疗操作。此外,还评估了产后第二至第十二个月期间进行的肝功能检测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VCTE)的开展情况。

  研究显示,在2015 - 2023年期间,全美共有24,998名确诊为HCV的女性患者进行了分娩。与HCV相关的就诊率从2015年的22.0%相对稳定地保持在2019年的21.9%,随后在2023年逐渐上升至32.9%。同样,DAAs处方的开具率在2015年为3.6%,2019年变化极小,为3.4%,到2023年上升至5.3%。产后健康监测显示,肝功能检测率无显著变化,仅从2015年的17.0%小幅上升至2023年的20.4%。然而,腹部影像学检查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5.3%降至2023年的2.2%。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疫情期间各项指标略有上升,但在孕妇中HCV感染相关的就诊率、DAAs处方开具率以及肝功能检测率仍然极低。目前迫切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这些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