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30日电 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成果发布暨供需对接活动”上,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正式面向全球首发。该平台以“构建从数据到智能的科研AI加速器”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打造为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推动科研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面对中国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资源获取难、信息整合效率低、研究进程慢三大瓶颈,无相智研依托顶尖学术与产业团队,实现了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的双重突破。
平台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郑纬民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阿里巴巴、贝壳等企业,具备全链路研发与落地能力。
平台核心功能覆盖科研全生命周期。其“文献矩阵提取”技术可自动识别并生成关键科研数据表,清晰呈现实验方法、结果与局限性;“多文献对话解析”支持用户跨文献提问,系统基于语义理解生成综合答案;“动态知识图谱”则能够揭示学科关联、研究空白与发展趋势。在实验设计与学术写作环节,平台还提供代码生成、图片查重等辅助功能,显著提升科研效率。
“我们不仅提供技术工具,更注重生态赋能,追求可持续、可落地的深度价值,理性规避行业泡沫风险。”无相智研CEO黄柯表示,当前AI市场虽高速增长,但公司坚持不盲从通用大模型路径,而是聚焦垂直领域痛点,以数据要素驱动科研创新。
无相智研COO田径说:“无相智研是一款专注跨学科科研的AI平台,核心定位为‘数据要素驱动的科研AI加速器’,旨在解决科研领域的关键痛点:资源获取难(如海量文献检索效率低下)、信息整合效率低(跨学科知识融合失败率高)、研究进程慢(实验设计到成果转化周期长)以及数据孤岛问题(尤其在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薛向东表示,传统科研有三大枷锁:知识碎片化阻碍跨界创新,重复劳动消耗创造力,数据壁垒封锁协作可能。无相智研的科研生态可以直击痛点:动态知识图谱30分钟扫描领域全貌,多文献对话解析自动提炼争议点,青年学者快速突破创新。矩阵阅读一键提取核心数据,释放科研新生代创造力。数据孤岛破壁联邦学习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如医药-材料协同安全筛选分子),区块链存证保障合规。将AI从工具升级为科研“水电煤”式基础设施,让科研人员回归创新本质。
在技术路径上,无相智研采用“垂直大模型+智能体”深度融合架构。基于开源模型进行定向优化与微调,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专业准确性;通过联邦学习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满足合规要求;轻量化部署则将推理延迟控制在毫秒级,支持高并发科研应用场景。
目前,平台已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验证了其实际效能。
商业模式上,平台推出To B与To C双轮驱动策略:面向高校、企业提供可定制的SaaS服务及私有化部署方案;针对研究生、青年学者等个人用户推出多档订阅制服务,覆盖不同层次需求。未来还将拓展至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环境科学等更多垂直领域。
当前,产品已经开放内测,用户可使用邀请码注册登录,并享受无相智研全部核心功能。据悉已有上千用户注册体验。(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