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跨文化学术交流:ScienceAAAS与科技期刊研究会联合活动成功举办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5-05-18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跨文化的智能传播已经成为推动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力量。2025年3月14日,Science/AAAS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主题为“跨文化智能传播:AI助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学术会议在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成功举行。在这次活动中,3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和业界同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合作,并深入讨论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学术评价的智能化发展,力求在跨文化学术交流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本次活动得到了Science/AAAS、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科技期刊专委会的主办支持,以及iGroup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部/图书馆的承办,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也参与了协办。其核心目标是提升编辑的人工智能素养,进一步促进跨文化的学术合作与评价,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开幕式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上海市高校科技期刊专委会理事长的刘志强主持。在开幕式上,多个嘉宾进行致辞,包括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昕、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部长葛朝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技发展处处长崔文国、Science/AAAS国际&学术出版合作总监初晓英及iGroup中国区总经理赵云。

  刘志强在致辞中提到:“跨文化学术交流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张昕则强调了加强学术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够不断推动科学前沿的发展。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EurekAlert!的编辑内容策略总监Brian Lin以“信任与沟通的艺术”为题,分享了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他提到,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科学传播的规范执行。他介绍了EurekAlert!在过去三十年中,如何通过严格的质控与资格审核,确保高质量的科学新闻发布,从而赢得科学界的高度认可和尊重。他也指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EurekAlert!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亟需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保持信息的真实与可信性。

  随后,iGroup学术传播顾问黄伟富博士的报告则聚焦于人工智能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他强调,虽然AI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却无法替代真实的叙事表达。他详细介绍了将研究论文转化为科学视频的方法,强调隐喻手法在增强研究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研究视频,他总结了最佳实践准则,帮助与会者更好地理解AI与科研传播间的关系。

  作为大会的高潮部分,Science/AAAS外联与战略伙伴发展副总监刘首鹏博士探讨了Science期刊在学术出版中的AI使用政策。他分享了AI在科研、写作、评价与交流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指出AI不能作为作者,而应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被合理使用,并要求相关作者对使用情况作出说明。他还提到,Science将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形成全球共识,强化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形势。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赵星教授带来了“智能学术评价的初步探索”的报告。他分享了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在AI学术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团队借助大语言模型、集成学习等技术,帮助构建新型的智能评价工具,以提升论文、人才和机构的评价质量。他强调,智能评价的前景与挑战并存,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创新。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初晓英女士主持了关于人工智能工具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可靠性、技术依赖以及跨文化知识传播等议题的深入讨论。众多与会嘉宾积极发言,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为学术交流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未来,iGroup将继续携手全球伙伴,探索更多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和平台的优化,助力科研成果的传播。iGroup Asia Pacific在新加坡的总部将利用其独创的“iesStoryboard”工具,帮助研究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摘,同时通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最大化地展示科学发现。

  本次会议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跨文化学术交流、促进AI技术在学术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在未来的学术路上,人工智能与学术传播的融合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