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社科院考古研究员杜金鹏:郑州商城是夏商文明更迭的关键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表示,郑州商城是夏商文明更迭的关键坐标,始建于夏代末年,商汤灭夏后继续发展。

  2.他认为,郑州商城不仅是商代早期都城,其雏形甚至可追溯至夏代晚期,这一发现对夏商文化断代意义重大。

  3.然而,杜金鹏指出,郑州商城与大遗址保护面临诸多矛盾,如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冲突。

  4.为此,他建议在大遗址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方面走出绝对双赢思维误区,根据具体事务的社会影响力来处理矛盾。

  5月24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第十八期“商都讲坛”活动在一楼报告厅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以《“弄璋弄瓦”是哪般——商周璋、瓦的解说》为题,结合考古所见商周玉器,带领观众从玉璋的棱角间捕捉线索,在陶轮的千年旋痕中寻找答案,透过“璋”“瓦”管窥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

  讲座结束后,这位深耕夏商考古40年的学者,以其标志性的考古人直率风格,为正观新闻记者解读了郑州商城的历史定位与保护课题。

  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兼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兼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著名夏商都邑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从事考古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夏商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安阳殷墟等大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展示项目二十余项。编著出版学术著作和科普著作20余部,代表作有《偃师商城初探》《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实验室考古入门》《殷墟亚长墓玉石器研究》等,发表论文140篇。创办学术刊物《三古》和《文化遗产研究》。

  记者:作为长期从事二里头、偃师商城、殷墟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专家,您如何看待郑州商城在夏商考古中的特殊地位?

  杜金鹏:郑州商城是夏商考古研究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遗址。我们知道曾经考古界有两家重要的学说,一个是郑亳说,一个是西亳说。这两个学说一个立足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一个立足于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发现。关于这两家的学术之争持续了大概有将近30年,在这个争执的过程中,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专家们对郑州商城的认识逐渐靠拢。按照我们现在的认知,郑州商城是始建于夏代末年,不是商代初期才开始建的。就是说,夏代末年,商汤还没灭夏的时候,郑州商城就已经开始建了。商人依托着已经建成的郑州商城,向西进入偃师,把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夏王朝推翻。

  为了监视,或者说安抚原来的夏人,商人又在二里头附近建了偃师商城。这个偃师商城,实际上它是第二个都城,也可以说主要是为了监督夏遗民的城址。而郑州商城,作为商人的大本营,一直在发展,而且它的规模比偃师商城要大得多。

  过去讨论夏商界限时,学者多聚焦于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的年代先后,却忽视了前者在规模性和延续性上的独特性。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它不仅是商代早期都城,其雏形甚至可追溯至夏代晚期。这一发现对夏商文化断代意义重大。

  当然,最终起到决定性分界作用的,还是要看偃师商城——偃师商城出现了,才真正是夏商更替了。而郑州商城因为它从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所以很难在这里面分开哪个东西是商代的,哪个东西是更早的夏代的。

  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当时说偃师商城是界标之一,郑州商城也是界标之一。我说这个观点我不认可,我也不能接受,这是在“和稀泥”。但是我认可郑州商城年代更早,它是夏代晚期的都城。这就奠定了郑州地区不光是商都,其实它在夏代的时候也是个重要的都邑,虽然那时候商还没建国,但它起码是商族的一个都城了。

  记者:您是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专家,请您谈谈关于郑州商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方面的建议?

  杜金鹏:郑州商城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第一个重大成果。但与多数大遗址不同,郑州商城与现代城市高度重叠,深陷现代城市肌理之中,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矛盾尤为突出。我们常说追求双赢,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要追求双赢,但在具体实践中,这种理想状态是很难实现的,往往面临非此即彼的抉择。

  当具体事务涉及重大民生或城市发展时,可适度弹性处理。比如说在某一件具体事情上,可能更倾向于城市发展,或者说民生建设;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可能一定要坚守文物遗址保护。这主要是看两件事情在具体处理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到底谁大谁小。所以,我们的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其实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遗址保护的一些利益为代价的,并不能说所有的矛盾处理我们都可以做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