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的崛起正在悄然改变科学研究的格局。借助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AI不仅在气象、天文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也为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应用学科的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复旦大学最近的一系列成果,正是这种AI在科研中深度融合的明证。
自2022年底,复旦大学启动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简称AI4S)项目,致力于探索如何让AI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这个科研团队已经发展超过一百个,涵盖芯片设计、生物医药、高能物理、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研究人员通过AI“设计”出全新的锂载体分子,应用于废旧衰减的锂电池,成功让其“满血复活”。不仅如此,借助AI技术快速找到帕金森疾病的治疗靶点,从而筛选出“适配”的小分子药物,极大缩短了传统研发周期。
这不仅仅是复旦大学的故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江俊团队借助自主研发的“机器化学家”,仅用5周时间从55万种可能的金属配比中筛选出最优的高熵催化剂,传统的研究路径可能需要1400年之久。这样的高效性体现了AI改变科研面貌的强大潜力。
中山大学与阿里云的合作研究,利用云计算和AI技术发现了180个殊异,甚至16万余种全新RNA病毒,这一成果大幅提升了人们对于RNA病毒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的认知层面。如今,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以及其他基础科学领域,无疑为科学研究的高速进展铺平了道路。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动这一趋势。2023年2月,科学技术部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通过紧密结合基础学科中的关键问题,布局前沿科技研发体系。同时,包括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和浙江等地在内的多地政府也相继进行相关部署,期待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当然,AI技术与科学研究的结合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高质量数据的获取、算法可解释性、数据治理和伦理等问题,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卡点”。业内专家建议,应系统布局、统筹指导,加强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建设科学智能创新中心,协调算力资源和科研数据集,探索AI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示范应用路径。
问题的所在,也是潜力的所在。中国在AI技术、科研数据、算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为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环境。各方力量携手合作,加速推动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的动力。这不仅将推动科研效率的提升,更将引领未来科技的不断革新。
通过AI的强大助力,科学研究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科研旅程中,我们期待见证更多令人惊叹的创举。 AI不仅是实验、理论和计算基础上的延伸,更是激活科学探索的新智能。在这一新范式下,科研将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成为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新引擎。想要获取更多关于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融合的精彩资讯,请关注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进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